【假期阅读】秦始皇的成败(中)

发表时间:2020-10-02 14:04

秦始皇个人的成功

“知人诚智,则众材得其序,而庶绩之业兴矣。”

——《人物志》

商鞅变法之后,秦国的执行力远在其余六国之上,百余年间持续取得了一连串的军事胜利。等到秦王政,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即位时,秦国版图已接近天下之半。但除了制度上的因素外,秦国之所以能在始皇时代完成统一天下的空前伟业,这和秦始皇个人的特质也有着直接关系,从他生平的两个故事,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。

秦王政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,父亲是秦国派到赵国的人质,因此小时候倍受欺凌。他回秦国后不久便即位为王,秦始皇即位的时候几岁?十三岁,在今天不过就是初中一年级的孩子。当时秦国虽是天下第一强国,但国家的政权却在权臣吕不韦和太后的情夫嫪毐手里。等到他二十二岁亲政之后,便平定了嫪毐的谋反,又铲除了吕不韦的势力。

由于嫪毐的谋反背后有着自己的母亲太后的支持,始皇的内心聚积了满腔愤恨,因此将母亲流放到离宫,终生不愿相见。所有劝谏始皇原谅太后的臣子,全部被他杀掉。这时一个叫茅焦的齐国人求见秦王,冒死谏言:“秦国正要经略天下,但您却流放您的母亲,无疑背上了不孝的名声,我担心原本降服的诸侯听到后,从此对秦国离心离德。”

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孝道,不孝之人在社会上会遭受强烈的排斥。始皇想要平定天下,不孝的名声将使他的事业事倍功半。这一刻,如果你是始皇,你会怎么做呢?始皇立刻接受茅焦的建议,亲自到离宫迎回母亲,让她重新住在太后所居的甘泉宫。大家以为秦始皇在感情上,真的愿意这么做吗?

在《史记》记载,当秦国日后攻下赵国首都邯郸后,始皇特地重游儿时故地,然后将小时候得罪过他的人,全部找出来杀光。一个能够记仇这么久的人,一个过了不管多少年都还要报复的人,当被亲生母亲背叛的时候,他的恨意只有更加强烈。但始皇却为什么愿意选择听从一个外国人的话,把母亲迎接回来呢?因为对方讲得有理。

人人都想成功,但成功的关键究竟何在?从历史来看,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无论何时何地,请把你的理智摆在感情之上。人非草木,孰能无情。决定你成功或失败的,往往是你理智控制了感情,还是感情控制了理智。
在秦国的东方,有一个韩国比较弱。由于地处交通要道,秦国每次向东侵略时,韩国都会第一个倒霉。为了防止秦国的侵略,韩国人想出了一个办法,派了一名叫郑国的工程师前往秦国,说服秦始皇在关中地区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,用来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,让秦国没有余力东侵。后来事情败露,郑国被秦始皇抓起来。郑国坦然承认,他真的是韩国的间谍,但他同时也真的是水利工程师。这个水利工程不是假的,一旦完成后,秦国国力会大大增强。这一刻,如果你是始皇,你会怎么做呢?始皇知道自己被间谍所骗,想必一定是愤怒的。但他不仅没有杀掉郑国,还继续重用他完成了这项水利工程,并且名为“郑国渠”。为什么始皇要这么做呢?因为这对秦国有利!当时秦国本土的大臣势力,纷纷利用郑国间谍案,指责外国来的游士都可能是间谍,应该将这些人全部赶出秦国。本土大臣会有这种反应,是因为秦国制度惟才是举,历代国君都重用外国人,如百里奚、商鞅、张仪、范雎、吕不韦等历代秦相全是外国人。本土大臣抓到了这样的天赐良机,自然决定大举反扑。始皇迫于压力,不得不同意将外国门客全部驱逐出境。就在此时,一位来自楚国的小小门客上书准备说服秦王,这个人的名字叫李斯。   

李斯告诉秦王,国家以人才为本。若只是想要守住一国,只用秦国的人才当然可以。但如果志在天下,就应该要用天下的人才。更何况将天下的人才赶走,这些人必定对秦国怀恨在心,若他们回到母国被重用,等于制造了无数仇视秦国的敌国人才。削弱了自己的国家,壮大敌人的实力,这是一件天底下最愚蠢的事啊!这一刻,如果你是始皇,你会怎么做呢?始皇不但立刻听从建议,而且从此重用李斯。

始皇难道不知道这样做,会让秦国本土势力严重不满吗?他当然知道。既然知道,为何还甘愿冒这样的风险?因为他要统一天下!始皇做事,向来只问这件事对他的目标是否有利?有利,他就去做。无利,他就不做。只要对他统一天下有帮助的建议就听从,只要对他统一天下有帮助的人才就要重用。
秦始皇为什么能成功?因为他在统一天下之前,无时无刻不把自己的理智放在感情之上。一念之间,就能决定人的成功或失败。(刘铁斌根据吕世浩先生讲课整理)


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