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假期阅读】向中国女排学习 ——《夺冠》观后感

发表时间:2020-10-04 14:33


最近《夺冠》刷屏朋友圈,国庆节去看了,真不错。陈可辛执导,巩俐、黄渤、吴刚等主演。尤其可贵的是郎平的女儿白浪饰演年轻的郎平,而且演技也相当不错。大批队员参演,自己演自己,使电影更加真实感人。尽管镜头切换,时空切换,场景切换较多且快,但对于亲历这个年代的我来说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,看着电影,很多人会想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。1981年11月16日傍晚,学校停课、工厂停工,饭后全中国上下一片静悄悄,大家紧张地围挤在黑白电视机前,或者竖起耳朵收听着从收音机中传出的每一句话。那是第3届女排世界杯决赛,正在日本大阪举行。中国女排对决日本队。比赛已经进入到决胜局,十分焦灼。“15平!”在小分落后的关键时刻,主攻手郎平顶住了压力,一记重扣扳平比分。紧接着,“16:15!”“17:15!”连续两个双人拦网,中国女排第一次赢得世界冠军。“我们赢了!”全国上下一片欢腾。

如今的年轻人,已很难理解1981年女排夺冠对这个国家的意义。那时的中国,太需要一个被世界认可的冠军了,人们太想摆脱掉沉甸甸的“东亚病夫”称号。那时中国女排在国际比赛中拿金牌,意义完全超出了体育范围。大家感觉中国也可以强大,我们也可以自信。后来几年,只要有女排的比赛,就是万人空巷。中国女排在5年时间里5次夺得世界冠军,成为世界排球史上前无古人的五连冠王者。中国女排也因此成为了一面旗帜,成为了80年代的象征,振奋了那个时代。连《人民日报》都评论: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,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?

几年后,中国女排这个图腾却“崩塌”了。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,中国女排半决赛遭遇苏联女排,三局比赛,中国女排总共仅得到11分。尤其是第一局0比15的难堪比分,成为女排有史以来最耻辱的时刻。到了上世纪90年代,中国女排陷入低谷,整支队伍的士气十分低落。1995年时很多赞助商都离开了女排,女排掌握的基金上只有1000多元。

 1996年郎平重新担任中国队的主教练,TCL相继向女排的基金会捐款了近380万元。到2003年日本世界杯,中国女排击败了日本队,再次获得世界冠军;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,中国女排在0:2落后的情况下绝地反击,最终3:2逆转俄罗斯,时隔20年重获奥运会冠军。但此后,又是一别近10年的低迷。2013年,已经53岁的郎平再度执掌中国女排,说的第一句话就是:我们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。3年后,2016年里约奥运会四分之一决赛上,中国女排在满场嘘声中,以3:2淘汰了连续两届奥运冠军得主、东道主巴西队。最终时隔12年,中国女排再次拿到奥运冠军。

中国企业,最该向女排学习。回顾女排的历程,我们发现中国女排身上同样藏着许多企业的管理之道。从结果激励,到选人用人,从专业指导,到科学方法,中国女排无不闪耀着科学主义、专业主义的光芒。竞技体育的目标,始终是攀登高

峰,取得一个好成绩。哪怕再超脱的球队,仍然会被束缚在胜负之间;再淡定的观众,也会在取得一场荡气回肠的胜利时难掩兴奋。所以白岩松在谈到中国女排时说:“常有人跟我说,体育里头失败是成功之母。我说不对啊,在体育比赛当中,一定要学会让赢成为一种习惯,让胜利成为一种记忆。胜利才是成功之母。”我也常说:成功是成功之母。胜利才是最好的发动机。因为创业就像是一场接一场的交锋。创业者最大的压力就是,所有问题到你这都要有答案,你要硬着头皮跟员工说,面包会有的、牛奶也会有的,而且在几个月之内最晚年底就一定要兑现!

     团队建设是许多公司最大的痛点。只有打胜仗的团队才能有凝聚力。但是一定不要忘了,只有有凝聚力的团队才能打胜仗。通用电气曾有过一张图表,按价值观和业绩把员工分成了几类:业绩又好、价值观又好的是“明星”;业绩又差、价值观又差的叫“狗”,应该果断放弃掉。那些跟着老板兢兢业业干了很多年,任劳任怨但就是没什么业绩的叫“小白兔”。慢慢地,小白兔就变成了“大白兔”,他们其实是公司最大的包袱。我们经常能看到,凡是管理者心软的,他的周围就都是“大白兔”“小白兔”,公司的发展就会遇到瓶颈;凡是老板有魄力拿下“大白兔”“小白兔”,公司发展就没有阻碍。

在2013年,中国女排面临前所未有的低谷,100天内接连输给泰国、韩国,亚锦赛上仅拿到第4名,是38年来中国女排最差的战绩,被嘲讽为“384”。史无前例的低谷,预示着史无前例的改革。2013年后,新一代女排队伍组建,只留下了惠若琪、魏秋月、曾春蕾等少数几个老队员,把更多队员换成了“更活泼、更聪明也更有激情”的90后和95后球员。像最年轻也是个子最高的袁心玥,当时有人说,袁心玥是用不上的,太软了,差得太远,她来了还得重新教她扣球动作。最终袁心玥依然是从国少队连跳3级,直接被选入国家队。朱婷同样如此。当时连郎平身边的赖指导都不知道朱婷是谁,朱婷的一传技术更是被媒体描述为“惨不忍睹”。但这些新人,依旧得到郎平的大胆使用、悉心培养,使这批新秀迅速成长为国家女排的绝对主力。这才有后来的“三大赛”的三次夺魁。

一般来说,企业的持续成长靠什么来驱动和支撑呢?主要是两种力量:激情的力量和理性的力量。创业起初跟创始人及小团队内心的渴望和冲动有关,靠的是一腔热血;但企业最终要想做大做强,靠的主要是理性和科学的力量。就像王石创办万科时,读到了一本书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》。书中讲到新基督教强调科学、理性,这是工业文明产生在西方的文化伦理基础。所以他提出了两点:职业经理人制度,强调人的自我驱动;阳光照亮的体制,讲理性、讲科学、讲规则、讲制度。

中国女排同样如此。许多人对女排的印象还停留在:艰苦拼搏、伤痕累累,但其实女排持续夺冠背后,却是科学、专业、理性、方法的驱动。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郎平回到女排作为主教练提出的三项改革。第一,全国范围选人,把球队从12人扩大到30人,甚至50人,打破条条框框,选人不拘一格,大胆淘汰一批队员。第二,全球范围聘请教练,吸收新的科学方法,导致陈忠和在家里看电视。第三,取消主力和替补的格局,全部作为主力,轮流上场,队员无高低贵贱之分。公司何尝不应如此啊!我们计划今年招聘100人,现在只完成50人,还差50人,希望在未来的三个月内完成,没有新人加入,没有老人淘汰,就是一潭死水。取消层级和压缩层级的差别,就是让更多的人有表现和发挥的机会,在公司,人人平等,只讲业绩,只讲现在时,不讲过去时。什么新老不和、论资排辈,小女生心理,统统都见鬼去吧!

     作为文学艺术,电影里也触及了一些人灵魂深处的东西。比如,郎平问朱婷,你到底为什么打球?你不是为了你的农村的父母,是为了你自己的梦想。郎平说“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在乎一场比赛的输赢?因为我们太看重输赢了。只有等到内心足够强大了,赢才不是比赛的唯一价值。”这虽是爱国主旋律电影,但它绝不媚俗。就这一句台词,就可以看出导演想表达的声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,带有观察的。有一定的深度。81岁的宋世雄看过影片后说:“我又想起我们中国女排曾走过的艰难历程,特别是1981年世界杯的场景历历在目。这部影片反映了中国女排精神,我向创作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谢意。”我们是听着宋老师的解说长大又变老的。我认为,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好的一部体育电影。(刘铁斌在本文写作中参考了正和岛文章,特此致谢)

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于网络